——————编者按——————
中国工程院新任院士徐建,担任本刊编委会副主任20多年,他著作颇多,成果丰硕,他在科研道路上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值得矢志于科技强国人们的学习和借鉴。
———————————————
2019年中国工程院迎来了新一批院士,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当选院士中,徐建院士的经历与众不同,他是一位没有大学本科学历和出国留学经历的院士,在担任大型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的同时,在土木工程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突出的成就,熟悉徐建院士的人都说他的经历是一个励志而传奇的故事。在他当选院士后,我们对他和身边同事进行了采访,逐步了解了徐建院士成长的经历和为实现科技梦想走过的道路。
一、新的起点
走进徐建院士的办公室,我们看到了编号为“1117”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证书,看到了国务院国资委郝鹏书记、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国机集团张晓仑董事长以及十多个高校企业和国外专家的贺信。当我们问起他当选院士的感受时,徐建院士说:“开始很激动,但很快就平静了,我没有搞任何形式的庆祝活动,现在一切都恢复了正常。”
徐建院士告诉我们,我国以前在工业工程振动控制领域没有院士,他今天的成功当选,是国家对这个领域重要性的认可,行业发展到今天所具有的成就,离不开我国工程建设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离不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更离不开几代人承前启后对学科发展做出的贡献,这个行业中有许多高水平的专家,自己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成就不属于某个人而是整个行业和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学部发展研讨会上,他非常感慨地说:“我能够当选院士,非常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感谢前辈的栽培和同行的支持,现在我的心中只有感恩和感谢。”
海内外的贺信,都表达了对他的祝贺、鼓励和期待。国资委郝鹏书记在贺信中写道:“希望永怀实业报国、科技强国初心,弘扬科学精神,坚守科学道德,勇攻科技难关,再攀科技高峰。”日本特许机器株式会社董事长和总经理在贺信中写道:“您把大量的创新和实践形成知识理论体系,在振动技术方面统帅指导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困难课题,是我们的良好榜样,您增选为工程院院士实至名归。期待您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衷心祝愿您精益求精,再创辉煌。”徐建院士说:“这些鼓励对我既是鞭策更是压力,在科学技术的国际竞争中,要想占领科学的制高点,就必须有只争朝夕的精神丝毫不能懈怠,现在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起点。”
二、拼搏成才
1974年徐建高中毕业后,成为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木匠,他学习的第一本专业书是李瑞环同志编写的《木工简易计算法》,虽然文革时期教育质量比较差,但他硬是把这本启蒙教材熟练掌握了。在建筑工地上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很快就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这些为他以后从事建筑工程设计与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1977年徐建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次考试,虽然考试成绩远远超过大学本科录取线,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最终被一所中专录取。在长春冶金建筑学校工民建专业学习期间,徐建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学习上全力拼搏,他的刻苦精神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最让大家难忘的是徐建在入学不久出现的一次事故,他在双杠运动中失手,由于颈椎骨折造成全身瘫痪,经过十多天的颅骨牵引身体部分恢复知觉,他让同学带来教材和课堂笔记,躺在病床上在牵引状态下坚持学习,住院40多天后他又肩负着20多斤重的固定石膏回教室上课了。期末考试时,他的三门考试课都是满分,在学校师生中引起了震惊。就是依靠这种拼搏精神,在两年半的学习期间,他仅有一门课程为90多分,其余课程都是满分。
1980年徐建毕业后留校任教,学校先后安排他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进修数学和力学、到湖南大学进修结构和施工各一年。他抓住这个宝贵的进修机会,学习如饥似渴,即使周末和节假日,他的身影都会出现在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室里,春节期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认真学习的精神受到老师们的高度评价,在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学习材料力学时,期末考试得了99分,他问老师这1分错在什么地方?老师告诉他试卷中的确没有发现错误,只是我的学生没有考过满分;在湖南大学学习期间,按规定应该进修4门课,他却取得跨越四个年级13门课程的较高学分,这一年学习的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徐建在回校任教三年时间里,担任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虽然他有自己学习的愿望,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也非常出色,他担任过班主任的班级学习总成绩在同年级中都是名列榜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学生们日后谈起对徐建老师最深刻的印象是背着黄书包,天天在学习。晚上还要经常到其他高校去听课,徐建回忆起:“最痛苦的是冬天,长春冰天雪地,路面都是冰雪道,晚上在吉林工学院学习后骑自行车回宿舍要摔倒好几次。”
1985年经学校批准,徐建参加了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在激烈的竞争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大学录取为结构工程研究生,特别是数学和力学成绩在同届考生中名列前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徐建在完成研究生学业的同时,还弥补了本科中没有学过的课程,为此他付出了比其他同学更多的辛苦。
三、管理成就
1988年,徐建硕士毕业后,分配到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抗震研究室工作,加入了我国著名振动专家张友龄教授等创建的振动与抗震研究团队。参加工作后,徐建表现出突出的研究能力。他在国家“七五”重大装备科技攻关项目《高压开关抗地震机械特性试验研究和数学模型》的科研中,提出了两项重要的研究成果,虽然他资历最浅且参与科研时间最晚,在参加课题研究的几十名专家中,他被排名第五获得1989年度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在全国首次采用FORTRON语言编制了国家标准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埋件》计算与绘图一体化程序,不仅提高了标准图的设计质量,效率也提高了几十倍,成果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优秀标准设计金奖;负责的多层厂房微振动分析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实用科学技术奖;作为副主编完成的国家标准《多层厂房楼盖抗微振设计规范》和行业标准《单层厂房抗震设计规程》均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4年,徐建成为机械工业部在勘察设计行业中唯一破格晋升的研究员级高工,同年他担任了抗震研究室主任。当时的抗震研究室科研成果多但经济效益很差,由于人心不稳面临被撤销的可能。徐建抱着不服输的精神,把在档案室里沉睡多年的研究报告和专利成果都找了出来,他的信念是研究成果只有在工程中应用才有价值。他亲自担任建筑面积为12万平方米“海淀新技术大厦”的项目总设计师,采用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高层建筑降低层高研究成果,解决了在限制建筑总高度条件下增加建筑层数的难题;将工程振动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茂名乙烯工程,服务于国家重点建设;采用结构抗震研究成果,承担了众多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项目;利用主编国家标准的技术优势,让部分实验人员从事桩基检测工作,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也为振动技术的科学研究积累了大量桩基振动资料。仅用一年多的时间,抗震研究室的人均产值由3万多元发展到28万元,在设计院名列前茅。
1996年,徐建经民主推荐、机械工业部考核,被任命为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和纪委书记;1997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999年徐建担任了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院长。当时设计院面临着行业任务不足,急需业务转型的难题。他充分发挥职工的智慧,带领管理团队群策群力,提出了设计研究院进一步深化改革系列方案,特别是组建了医疗、物流、生物工程等特色设计团队,加大向公共建筑、住宅建筑、体育建筑、文化建筑等民用建筑转型,由设计咨询向项目管理和工程承包延伸,提出了责权利明确的增收节支分配制度。为了使业务转型不受原行业的制约,将被行业内简称为“总院”的“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更名为“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设计研究院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当时组建的特色专业团队至今在国内都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2001年,徐建调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要分管技术工作,2007年担任了国机集团的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任职十多年里,国机集团的职工不会忘记他带领经理层团队和企业职工,超额完成了董事会交给的“三年再造一个新国机”的任务;不会忘记他突破重重困难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所负责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技创新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不会忘记他频繁的深入基层企业,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难题;不会忘记他在中国二重脱困工作中全身长满了湿疹,从后背白衬衫中透出的斑斑血迹。他就是这样一直不辞辛苦、不争荣誉、不计得失、默默无闻的工作着。
2018年,由于年龄的原因徐建卸任总经理职务,在国机集团主要领导任免大会上,中组部领导和国机集团董事长给予他高度评价使他感到非常心慰,他在会议上回顾起担任总经理10年的经历:“在党委和董事会的领导下,在经理层和集团各级企业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国机集团经历了连续十年获得国资委央企考核A级,连续十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百强榜首,连续八年入选世界500强,营业收入由624亿元到2861亿元、利润由32亿元到112亿元的发展历程。”这就是徐建十年来向国家交出的成绩单。
四、科技贡献
1 突破了工业工程振动控制技术的国外制约
工业工程振动控制是土木、机械等多专业交叉学科,是工业建筑安全使用、工业装备正常运行和生产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我国高端装备向精密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精密装备的加工精度为纳米级,大型装备的冲击压力达数万吨,对生产环境的振动控制要求越来越高,振动控制已成为工业工程发展的关键技术。我国高端装备振动控制技术一度主要依靠国外引进,涉及到国家安全和高科技的关键技术经常受到限制,严重制约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进程。
为了解决工业工程振动控制中的难题,徐建率领振动控制技术研究团队,经过二十多年的科技攻关,攻克了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关键技术难题。创新发展了复杂结构多元振动控制理论,建立了从精密装备微振动到大型装备强振动控制成套技术,构建了涵盖“荷载-控制-测试-评价”全过程的标准体系并主编了其中10部重要的国家标准,首次建立了古建筑在振动影响下“多道防线”控制技术,形成了振动控制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已应用于航天卫星、太空望远镜、大光栅刻划、核潜艇、核电站、万吨压机、汽车装备等重点工程,对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攻克工业建筑抗震的关键技术难题
工业建筑是工业装备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工业建筑承受的荷载多变、环境恶劣、结构复杂,抗御罕遇地震能力差、易产生次生灾害;我国唐山、汶川等地震中工业建筑破坏严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全面提升工业建筑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为了解决工业建筑抗震面临的技术难题,徐建负责的科研团队经过20年的联合攻关,创新发展了动态多目标和复合层级防倒塌抗震设防理论,完善了工业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分析计算、构造措施系列方法,建立了既有建筑抗震的多层次性能评价和多目标性能提升技术,主持编制了抗震“设计-鉴定-加固”系列国家和行业标准。成果已应用于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东方电气震后重建、中国二重核电电容工程、中国一汽工业厂房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工业建筑的抗震能力。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0多年来,徐建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1项,全国工程建设标准设计金奖和银奖各1项,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奖6项,起草国家标准31部、主编11部,以第一作者出版著作17部,是23项授权发明专利的第一发明人。他还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协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等副理事长,在同济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工业工程振动控制和工业建筑抗震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五、拼搏精神
此时很多人会产生怀疑,徐建从事领导工作20多年,这些科研成果是他自己做的吗?他哪有时间从事科研工作?徐建说这些怀疑是很正常的。担任领导职务后,还能不能像以前那样从事科研工作,行业内一直非常关注。徐建回忆当时的情景:“管理与科研两者兼顾,惟有牺牲业余休息时间。在担任院长期间,白天工作很辛苦,晚上在办公室搞科研到11点钟,再骑六公里自行车回家,有时辛苦的感觉就像跑马拉松到了极限,此刻冲过去还是退下来?放不放弃目前仍在从事的科研工作?也曾经多次反复犹豫过,对振动和抗震研究这么久了,的确怀有深厚的感情;特别是担任国机集团总工程师后,站在更高的平台上,看到了振动控制技术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影响,看到了国外先进技术对我们的制约,作为中国机械工业最大企业的总工程师,我应当承担起这份责任,正是因为这份感情和责任,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为此,徐建走上了一条管理与科研兼顾的拼搏之路。
2017年,徐建首次申报院士时,工程院派出三位院士到国机集团进行调查,集团的门禁系统记录了他多年的考勤情况,每天早晨4点左右他就到单位了,节假日和周末基本上都在单位,当年的正月初二也在办公室上班。在国机集团仓库里,放着徐建10多个科研资料柜,其中很多是他的科研手稿,有些手稿字迹歪歪扭扭,这些都是他出差在飞机上的作品。和他曾经在科研中合作过的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汽车工业工程公司的专家都向调查组介绍了徐建领导并深入科研工作一线、亲力亲为的情况,调查组了解情况后都很感动。
建设部的一位领导在徐建办公室看了他主编国家标准的历版手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原来以为你主编的国家标准仅仅是一个组织者,今天看到这些手稿真的很感动。一位院士主持了他主编的国家标准审查会后,给他的信息中写道:今天标准审查基本是你一个人介绍,一个人回答,印象特别好。
徐建在总结自己学习、科研和管理的经历时,常常会提到“拼搏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使他能够在管理与科研兼顾的同时,交出亮丽的经营管理成绩单和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这其中包含了许多他在拼搏道路上付出的汗水。
六、诚挚期待
当前,大国博弈日益升级,在贸易战、金融战、信息战的背后,一场围绕科技命脉的争夺战正在展开。人们越来越清楚的看到:谁掌握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在这场博弈中掌握主动权,拥有话语权。在具有先发优势的科技强国面前,惟有面对现实,抓住时机,坚持不懈地攻克一道道科研难关,突破一个个科技瓶颈,填补一项项技术空白,我们才能够掌握自己民族的未来。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方略,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肩负的责任。徐建院士独特的科研经历和拼搏精神给了我们信心和启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不论自身具备什么条件,不管处于什么环境,只要矢志不渝,敢于发扬“拼搏精神”就能取得成功。
做过大型中央企业的总经理,获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称号,应该是一个名利双收的圆满结局,但对于徐建院士来说,这只是一段可以心无旁骛地探索科学历程的开始。2020年的正月,新冠肺炎疫情严重,从正月初二起徐建院士就在办公室连续工作几十天,身边一箱方便面,办公桌上放着一部由他主编多国专家参编的专著、一部新的行业标准编写资料,也许这就是徐建院士所说的新的起点,我们诚挚期待徐建院士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